板塊移動→岩石受到擠壓(或張力)→岩石因受力
├彎曲→褶皺
└破裂→斷層或節理
(岩石破裂後發生相對移動者為斷層,不發生相對移動者為節理。)
斷層各部構造
1.斷層面:破裂面
2.上磐:斷層面以上岩塊
3.下磐:斷層面以下岩塊
→若斷層面垂直地面,則無上下磐之分
斷層的分類
(1)正斷層:上磐延斷層面向下移動
(2)逆斷層:上磐延斷層面向上移動
(3)平移斷層:延斷層面左右移動
├右移斷層
└左移斷層
(站在其中一側,觀察另一側,若向左移動,則為左移斷層)
PS:地震的成因常是因為地下岩層發生斷層,因而釋出巨大能量,波及周圍岩層而引起振動。
1 微震 人靜止時,或對地震敏感者可感覺到。
2 輕震 門窗搖動,一般人均可感覺到
3 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懸物搖擺,盛水盪漾
4 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不穩物傾倒,盛水達容器八分滿者濺出
5 強震 牆壁龜裂,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地面斷裂或變形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長久以來都有大地震的潛在危機,幾年前與我國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美西及日本地區先後都發生了強裂的地震,而所造成的損失也都相當的慘重,由於地震是無法預報的而且地震的能量是累積的,所以台灣卅年一次的大地震雖然是遲到了,但不表示她不到!地震學家一再警告大家要有防震準備,據專家的計算,現在所累積的地震能量將超過這次地震(87.7.17)的卅倍以上,而在未來的3~5年內極有可能發生強震,所以做好防震措施與熟悉地震來時的避難方法,甚至是做好地震災後重建的危機處理計劃,都應是刻不容緩的。
在事隔一年多的88.9.21大震其能量約為87.7.17地震能量的四十倍以上(其算法請參考這個網頁Q3, LogE=11.8+1.5ML 其中E表能量,ML表示規模。不過921大震發的的地點與專家們原先預測的地點(嘉義附近)並不相同。
註 : 有關地震規模能量的計算公式,我在台大地質系所的網頁中看到了另外一個,算法是logE=5.24+1.44M,到底那一個正確 ? 或者為兩個不同的看法,我正向資訊提供者查證中,也希望對這個問題有所了解的人給我指點指點.......
88.10.22,台灣又發生了規模6.4的中度地震,而且震央在嘉義民雄附近,學界開始討論,而且出現了歧見,有人認為這次地震為集集大震的餘震,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地震,非集集大震的餘震,一些地震學者到嘉義的梅山斷層近行戡查,初步並未發現地層移動的現象,所以有人更認為這次地震發生於一個新的斷層,至於何者為是?我想這有待學界進一步確認。當然,身為嘉義人的我總是希望這一震可以舒解卅年一次的嘉義大震能量,這才是我們最關心的,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祈福,為受難的同胞加油 !
五、地震來時怎麼辦→請詳見內政部消防署防震手冊
A.地震前
地震是無法預報的,而台灣又處地震頻仍地帶,所以應隨時注意防震(如建築物的防震設計),尤其在地震的高危險期間(例如幾乎所有的專家都預測嘉義地區在近期內定會有強震),更應注意防震(如防火器的設置,高懸重物的處理..等)
B.地震時
1.儘量保護身體(尤其是頭部)不受重擊
→儘量往空曠處避難(在大樓者往下避難為原則)。
→921大震發生後,常是大樓下層整個塌陷,故一些專家告訴我們應往上避難較有生還的機會 !
→可躲在牆角、桌下等不易倒下且堅固的地方。
→921大震發生後,有一些人是被壓死在重物下面,故一些專家告訴我們應躲在桌子或車子旁邊(以藉其檔住倒下之整面牆),不要在其下面或裏面(易被壓死) !
→遇大地震時,已天崩地裂,躲在牆邊也不安全 !
→總之,所有的避難原則都可能因事因地而有一些變化,但有一原則是可以通用的 : 不要毫無考慮的亂鑽亂竄,要能臨危不亂(其實這不容易),不過以現在的情形,我們倒是可以做好一些防範措施,例如準備好防震背包,設計好避震路線....等,千萬不可過度緊張,更不可聽信謠言,甚至加入散播的行列 ! 因為這除了無補於事外,更可能造成更大的恐慌而導致一些不必要禍害 !!!!!
2.地震後的火災其造成的災情常更加嚴重!
→地震時應將瓦斯及電源關閉
3.住在海邊的居民應防地震後引起的海嘯。
4.住在河邊的居民應防止山洪爆發。
C.地震後
據報導,地震後仍會有數百次的餘震,以7月17日的這次地震而言震後的幾天內共測得超過600次的餘震,其中有17次是有感的,而甚有規模超過四者,地震後各高山公路幾是柔腸寸斷,山上鬆動的土石及到處可見的斷壁殘垣也隨時會有坍塌的可能,為求安全,應避免到這些地點。
921大震後餘震超過八千次以上,其超過70次是有感的(88.9.27止),而且餘震中更有多次的規模是超過6以上的,以88.9.26早上7時52分所發生的餘震而言規模更高達6.8,這是相當罕見的,不過根據中央氣象局的報告,餘震規模是不會超過主震的,但仍需小心防震。
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11802771